轉載自中美生物燃料論壇
2021年5月18日,國際能源署(IEA)正式發佈了其年度重磅報告《2050年淨零排放:全球能源行業路線圖》(Net Zero by 2050,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這份報告被IEA署長Fatih Birol稱為是「五十年來最重要的報告之一」。
圖:《2050年淨零排放:全球能源行業路線圖》
這份厚達兩百多頁的重磅報告,討論了在全球溫度升高1.5攝氏度情景下,全球如何實現快速的能源轉型,到2050年打造實現淨零排放的能源系統。報告指出,到2050年在全球能源行業建成淨零排放的路線是存在的,雖然這條道路非常狹窄,但卻可以帶來巨大的收益。關鍵的是需要對全球能源的生產、運輸和使用方式進行前所未有的轉變。
在這份報告中,我們會發現,宣佈承諾在未來幾十年實現淨零排放(碳中和)的國家數量持續在增加。但是,截至目前,各國政府的承諾(即使已完全實現)遠未達到使全球與能源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50年達到淨零的要求。報告詳細介紹了全球如何在2050年之前過渡到淨零能源系統,同時確保穩定和負擔得起的能源供應,並提供普遍的能源供應且實現強勁的經濟增長。
路線圖以IEA的能源建模工具和專業知識為基礎,設定了400多個里程碑資料,以指導全球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過程。具體行動包括,不再投資任何新的化石燃料供應項目,不再投資新建燃煤電廠等。到2035年,不再銷售新的內燃機乘用車(電動車等新能源汽車代替傳統油車等),到2040年,全球電力部門的排放量達到淨零。
在短期內,報告描述了實現淨零的途徑,包括立即大規模部署所有可用的清潔和高效能源技術,並在全球範圍大力推動和加快創新。
一、重要觀點
- 實現淨零排放的路線選擇是有限的。要堅持下去,就需要從現在到2030年大規模部署所有可用的清潔能源技術,例如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節能建築改造等。
- 清潔能源投資的激增可以帶來就業和增長。為了在2050年之前實現淨零排放,到2030年,全球每年在清潔能源上的投資將需要增加兩倍以上,達到約4萬億美元。到2030年底,可創造數百萬個新的就業機會,顯著促進全球經濟增長。
- 我們需要推動清潔能源創新的巨大飛躍。到2030年,二氧化碳減排的大部分來自當今市場上已經存在的技術。但是到2050年,幾乎一半的減排量來自于未來技術(尚未實現的技術)。為了將這些新技術及時推向市場,在這十年中必須做出重大的創新努力。
- 需迅速擺脫化石燃料。淨零意味著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使用量大幅下降。這需要採取一些措施,例如到2035年停止銷售新型內燃機乘用車,並在2040年之前逐步淘汰所有未減緩的燃煤和石油電廠。
- 電力成為能源系統的重要部分。從交通運輸、建築到工業,它將在所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到2040年,發電將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淨零排放,並逐步實現將近一半的總能源消耗。這將需要大幅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性,例如電池、需求回應、氫燃料、水力發電等,以確保可靠的供電。
- 新的低排放產業蓬勃發展。到2045年,新能源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道路上的絕大多數汽車將依靠電力或燃料電池運行,飛機將主要依靠先進生物燃料和合成燃料,全世界數百家工廠將使用碳捕集或氫氣。
- 一個清潔能源世界。2050年的全球能源行業主要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要實現這個更清潔、更健康的未來,將取決於所有政府與企業、投資者和公民緊密合作的堅定不移的關注重點。它還將需要各國之間加強國際合作,特別是要確保發展中經濟體擁有及時達到淨零所需的資金和技術。
二、主要解決方案
- 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是減少電力領域排放的關鍵,而電力領域如今已成為最大的CO2排放源。在實現淨零排放的道路上,到2050年,全球發電量將近90%來自可再生能源。
- 能源效率。如今,有許多針對建築物、車輛、家用電器和工業的節能解決方案可用,並且可以迅速擴大規模,從而在此過程中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我們的途徑迅速使所有這些技術都得到大規模使用,以將2020年代的能源效率平均改善率提高到過去二十年平均值的三倍左右。
- 電氣化。隨著電力生產逐漸清潔,以前由化石燃料主導的地區的電氣化已成為減少排放的重要經濟工具。
- 生物能源。可持續的生物能源可在廣泛的領域減少排放,包括飛機、輪船和其他運輸工具的低排放燃料。
-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有助於以多種方式向淨零排放過渡。這些措施包括解決現有能源資產的排放問題,在水泥等最難以減少排放的行業中提供解決方案,支持迅速擴大低排放氫氣的生產,並從大氣中去除一些二氧化碳。
- 氫和氫基燃料。在電力無法輕易或經濟地替代化石燃料以及有限的可持續生物能源供應無法滿足需求的地方,氫和氫基燃料將需要填補空白。這包括在船舶和飛機上使用氫基燃料,以及在鋼鐵和化工等重工業中使用氫燃料。
- 行為改變。沒有公民的持續支持和參與,就不可能在2050年之前實現淨零排放。行為改變,特別是在發達經濟體中,例如用步行、騎自行車或公共交通工具代替乘車旅行,或進行長途飛行,在我們的行動中可累計減少約4%的排放量。